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居民出行环境,经研究,焉耆县人民政府拟实施2025年南河路改造项目。现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等相关规定,就《巴州焉耆县2025年南河路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2025年6月18日至7月17日期间通过信函、传真、邮件等方式反馈至焉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项目办)。
联系人:艾尼·库尔班
电 话:6011829
传 真:0996-6011829
邮 箱:yqxzjj163@163.com
附件:
《巴州焉耆县2025年南河路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南河路作为焉耆县的重要交通干道之一,承载着区域内大量的交通流量,对居民的日常出行和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南河路存在道路老化、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道路路面破损严重,给行人和车辆带来极大不便,降低了交通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同时,现有排水系统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排水需求,易导致路面积水,影响交通并对周边建筑基础造成威胁。此外,道路照明设施不足,在夜间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居民夜间出行的需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南河路进行改造迫在眉睫。改造南河路不仅是改善交通状况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南河路的道路通行能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具体目标如下:
1. 道路通行能力提升:对南河路进行拓宽改造,将现有道路宽度26 米,优化道路线形,合理设置车道,提高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使车辆能够顺畅通行。
2. 基础设施完善:完善照明设施,安装节能、高效的路灯,提升道路夜间照明亮度,保障居民夜间出行安全。
3. 景观环境改善:在道路两侧合理规划绿化区域,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乔木、灌木和花卉,打造美观、舒适的道路景观带,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4. 交通安全优化:合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规范交通秩序,保障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同时,增设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实现人车分流,提高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出行安全性。
本项目改造范围为南河路全线,起点位于Z600专线,终点至325省道,全长约 2200 米。项目内容涵盖道路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以及交通工程等相关附属设施建设。
1. 道路改造:将现有道路红线宽度 26 米,采用双向 4车道设计,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需求。同时,设置宽度为 3米的人行道,采用大理石板砖铺设,保障行人安全舒适通行。
2. 路面结构:对路面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以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基层采用 砂石料及水泥稳定层,面层采用 4+3.5CM 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确保路面平整、坚实,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和行车舒适性。
3. 交叉口优化:对南河路与周边道路的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合理设置转弯车道、渠化岛等,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同时,根据交通流量情况,合理调整交叉口信号灯配时,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高道路整体通行效率。
1. 雨水管网:新建 DN200 双壁波纹管雨水管网 2655 米,雨水管网沿道路另一侧敷设,收集路面雨水,并通过雨水口接入管网系统。在地势较低处设置雨水泵站,确保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雨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路面积水。
2. 排水系统优化: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排查和优化,清理堵塞管道,修复破损设施,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结合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道路绿化带中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增强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能力。
1. 路灯布置:在道路两侧对称设置路灯,路灯间距为30 米,确保道路照明无死角。路灯采用中华灯,具有高效节能、寿命长等特点。
2. 智能控制系统:安装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光照度和交通流量,自动调节路灯亮度,实现节能降耗。同时,该系统具备远程监控功能,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路灯故障。
3. 接地保护:路灯系统设置完善的接地保护装置,确保用电安全。在路灯基础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接地施工,保障照明系统的稳定运行。
1. 绿化带设计:在道路两侧人行道外侧设置绿化带,绿化带宽度为2米。绿化带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打造层次丰富、景观优美的道路绿化景观带。
2. 植物选择: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如乔木、灌木、花卉等。同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使绿化带在不同季节都能呈现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3. 灌溉系统:配套建设灌溉系统,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确保植物生长所需水分。灌溉系统设置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时间,实现节水灌溉。
1. 标志标线:按照国家标准,在道路沿线设置清晰、准确的交通标志和标线,包括指示标志、禁令标志、警告标志以及车道分界线、停止线、人行横道线等,引导车辆和行人安全有序通行。
2. 信号灯设置:在主要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根据交通流量情况合理配时,确保交叉口交通秩序井然。信号灯采用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调整信号周期,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3. 交通安全设施:在道路沿线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如护栏、隔离墩、警示柱等,保障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同时,在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设置减速带、人行横道预告标识等,提醒驾驶员注意交通安全。
本项目计划总工期为213天,自2025年5月起至 2025年12月止。
竣工验收阶段: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1. 成立项目指挥部:由焉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成立南河路改造项目指挥部,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指挥工作。指挥部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2. 选择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有丰富市政工程施工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施工单位承担项目施工任务,同时选择专业的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进行全程监理。在招标过程中,严格审查投标单位的资质、业绩和信誉,确保中标单位具备相应的施工和监理能力。
3. 制定施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包括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工程进度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等。明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
4.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施工场地,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采取有效的防尘、降噪、降尘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施工安全。
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和质量控制流程,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 “三检” 制度,即自检、互检和专检,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质量把关。
2. 原材料和构配件质量控制:加强对原材料和构配件的质量控制,所有原材料和构配件必须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对不合格的原材料和构配件,坚决予以退场,严禁用于工程施工。
3.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督:监理单位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严格按照监理规范和监理合同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旁站监理、巡视和平行检验。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4. 质量验收与评定: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要及时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单位申请验收。监理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初步验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施工单位整改完成后,由项目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本项目总预算为 3000 万元。
本项目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地方自筹,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 24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600万元。
1. 施工期间交通分流:在施工期间,为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制定详细的交通分流方案。通过设置交通引导标志、标线和临时交通信号灯,引导车辆绕行周边道路。同时,加强与交警部门的沟通协作,在重要路口安排交警执勤,维护交通秩序。
2. 分段施工与交通疏导:根据工程施工特点,采取分段施工的方式,尽量减少施工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在每段施工区域设置合理的施工围挡,确保施工区域与通行区域隔离。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交通高峰期进行大型施工作业,保障交通顺畅。
3. 保障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在施工期间,确保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安全通行。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临时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并设置明显的标识和防护设施。对于因施工需要临时中断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及时设置绕行通道,保障行人与非机动车的正常通行。
1. 信息发布: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报纸、广播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居民发布项目施工信息,包括施工时间、施工范围、交通组织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等,让居民提前做好准备。
2. 召开居民座谈会:在项目开工前,组织召开居民座谈会,向居民详细介绍项目情况,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居民关心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回应,争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3. 设立意见反馈渠道:设立专门的意见反馈渠道,如热线电话、电子邮箱、意见箱等,方便居民随时反馈问题和提出建议。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居民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确保居民的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1. 噪声影响: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等,会产生较大噪声,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2. 扬尘影响:土方开挖、物料运输、堆放等施工活动会产生扬尘,导致周边空气质量下降,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 废水影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
4. 固体废物影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如废弃混凝土、砖石、木材等,若不妥善处理,会占用土地资源,影响环境美观,并可能对周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1. 噪声防治措施: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高噪声施工;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降低设备运行噪声;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隔音围挡,减少噪声传播。
2. 扬尘防治措施:施工现场采取洒水降尘措施,定期对施工场地、道路进行洒水;对物料堆放场所进行覆盖或密闭处理,减少扬尘产生;运输车辆采用密闭运输方式,防止物料遗撒。
3. 废水防治措施:施工废水经沉淀、隔油等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现场洒水降尘或车辆冲洗,不外排;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4.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可回收利用的部分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部分运至指定的建筑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1. 工程质量风险:施工过程中可能因施工工艺不规范、原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影响项目的正常使用和使用寿命。
2. 施工安全风险:市政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存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坍塌等安全风险,可能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3. 工期延误风险:由于天气变化、原材料供应不及时、施工组织不合理等因素,可能导致项目工期延误,影响项目的整体推进。
4. 社会稳定风险:项目施工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一定影响,若沟通协调不到位,可能引发居民的不满和投诉,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焉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