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关于印发《焉耆县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12-04 15:47 来源:焉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打印 字体:【

焉耆回族自治县人

工业园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农牧场管委会、自治县各委、办、局:

《焉耆县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2023220


焉耆县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有效防范和应对重特大灾害挑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安全保障根据国家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有关工作部署依据《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结合《焉耆回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的回顾和展望

第一节 十三五实施情况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各乡镇场、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稳步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系列自然灾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十三五期间,自治县地震、沙尘高温、强降水、洪涝、风雹、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交织叠加频发,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重影响。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因灾死亡失踪人口持平、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下降了65.7%38.3 %40.1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组建了全应急管理机构,实现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统筹的初步转变,加快推动防灾减灾救灾机构和职能融合。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全覆盖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基本形成。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完善多部门监测预警、应急保障、抢险救援、医疗防疫与救助、恢复重建等机制,逐步采取实地指挥、视频会商、联席会议、专家会商等途径,不断提高防灾减灾决策、指挥调度的科学性,初步形成了党委坚强领导、政府统一指挥、议事机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军兵地协同参与、各减灾委成员单位上下联动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逐步提升。全面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等重点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387亿元,完成3.4万亩造林任务、治理1.2亩沙化土地、有效保护与修复1.947万亩湿地,实施1个项目中小河流治理(霍拉沟防洪工程三期)自治区、自治州两级自然灾害综合预警监测中心稳步推进我县乡镇区域气象观测站实现全覆盖,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内,地震监测能力实现全疆范围内 M L 3.0 级地震基本不漏记,主要河流洪水预报提前24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90%以上,自然灾害监测能力稳步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不断扩大。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强化全灾种全过程综合管理和应急力量资源优化管理,灾害信息进一步共享,综合监测预警、重大风险研判、灾情会商、物资调配、抢险救援等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更加高效。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和武警部队为突击、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更加健全,成功应对3地震以及风雹、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步推进,完善更新全县10个乡镇、68个村社区,现有各级灾害信息员156人,灾害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综合减灾救灾队伍建设全面推进。自然灾害生活补助标准大幅提高,积极争取并下拨中央和自治区救灾资金9万元,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基层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丰富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主题活动,通过科普展览、风险排查与整治、应急演练、人员培训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等传播手段,不断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有效普及了公众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增强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营造了良好的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氛围。

物资保障能力有效增强。积极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实时准确掌握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底数,建立物资台账,理清救灾物资管理职责,建立健全物资调拨机制,按照物资种类、数量、救灾物资的要求,建立物资保障库,十三五期间原有的物资基础上新增了30万元的物资充分考虑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物资储备,抓紧充实基本应急物资,提升救灾物资储备工作水平,推进应急物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第二节 面临形势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巩固社会稳定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长治久安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立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大背景,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做好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自治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任务艰巨、挑战特殊、机遇难得。

统筹发展和安全迫切需要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自治县自然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分布广、种类多、强度大、损失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特殊,十四五时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大,各类自然灾害易发高发,是自然灾害交织叠加地域,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人民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因灾致贫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加之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迫切需要防灾减灾工作发挥基础保障作用,统筹实施公共安全保障工程,为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统筹发展和安全迫切需要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自治县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尚未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尚未完全落到实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有待进一步整合,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灾害信息共享仍有不足,基层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基础设施设防水平有待提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不足,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加强,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尚未建立,预报预警时效性准确性亟待提高,迫切需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用改革的手段破解难题、补足短板,为实现总目标奠定基础。

统筹发展和安全迫切需要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抓住发展新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政府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密切关注,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技术新方法日益成熟和广泛使用,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努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焉耆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统筹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抢险救援、生活救助、恢复重建等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生产、生活、财产安全。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按照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要求,坚持健全完善法规和预案标准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强化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协同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把握自然灾害形成和发生演变的机理和规律,突出灾害风险管理,着重加强自然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统筹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

改革创新,协调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依法管理,社会共治。健全完善法规和预案标准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和带动整合社会力量,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第三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挑战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区域合作,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应急救援救灾能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能力、基层综合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为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专栏1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十三五现状

十四五目标

指标

属性

1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0.25%

1%

预期性

2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0

1

预期性

3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860

6000

预期性

4

灾害影响区域内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

90%

约束性

5

县应急物资储备库覆盖率

/

95%

预期性

6

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

≤12小时

10小时

约束性

7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数量

1

1

约束性

8

每个城乡社区灾害信息员数量

1

2

约束性

第三章 深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强化自治县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各乡镇场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救灾属地责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建立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体制强化自治县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抗救一体化综合指挥协调机构,发挥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加强部门资源统筹和工作协同。建立灾害风险责任制度,制定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强化部门优势互补、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无缝衔接的统分结合管理模式。加强区域间自然灾害防治联防联控,提高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物资保障、联合应急救援等协同响应能力。健全完善军地、兵地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形成应急救援合力。

建立完善应急、商工、公安、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交通运输、水利、统计、气象等部门灾害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实现致灾因子、承灾体、救援救灾力量资源等信息及时共享。健全灾害风险会商机制,构建多方参与的会商平台,实现多源监测预警信息的综合研判。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研判制度,针对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季节特点、重大活动等,开展定期会商,综合分析研判灾害趋势预测和灾害形势。

第四章 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第一节 健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机制,常态化开展地震、地质、水旱、气象、草原防火、道路交通、生产经营单位等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工作,从源头上消除灾害风险隐患。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机制,常态化开展地震、地质、水旱、气象、林草防火、道路交通、生产经营单位等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工作,从源头上消除灾害风险隐患。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用系统建设,完善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规划论证各类灾害风险防范措施。

专栏 1

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区域、分类型、分要素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结合自治区、州地震部门对焉耆县地震区划、震害预测、活断层探测和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调查数据做到有效降低地震对焉耆县行政区域内造成的灾害风险影响。

第二节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

强化日常分类监测预警,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气象等部门专业监测站网布局,扫除监测盲区;加强地质、水旱、病虫害、森林草原火险、气象、地震等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建设。健全综合监测预警,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要有专门监测队伍和装备针对重点区域采取多手段的应急加密动态观测,及时为应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构建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上、下级平台互联互通全面落实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统筹应急管理、气象、水利、地震、自然资源(地质)、森林草原、交通、供电、统计等相关监测资源和基础数据,形成纵向应急管理系统自主采集、横向多部门共享的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有效实现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灾害预警的全域覆盖建立涉灾部门、专家团队、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的灾害形势会商机制,定期分析研判自然灾害形势。建立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协同制度和工作程序。

第三节 提升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

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源头治理,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改善。加强林区、苇区、牧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降低森林和草原火险水平,提高防灭火能力,建设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林火预测预报,林火瞭望监测系统、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补充完善森林草原火灾扑火机具装备。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提升人影工作在抗旱减灾、农业防雹、水资源安全方面的保障水平。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强化活动断层探查和重点区域活动断层探查。

专栏 2

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应急道路、生物阻隔带等基础性建设,提高防灭火能力。加强林草生物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物灾害防治水平。建设湿地保护区、草原生态区、特色林果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实现林草有害生物的防控体系全覆盖。对林草、林果业有害生物发生普遍、成灾或重大危险性、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重点防控,使重大有害生物发生不成灾,严防危险性、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扩散蔓延。

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建设,实施重点河流治理、病险防洪堤除险加固、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开展抗旱应急水源和城乡供水水源建设。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水平,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多发地区生命线和管网设防标准,提升水、电、气、热、交通等城市生命线和重要管网工程的安全水平。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抗震安居房建设工程,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与土坯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及时采取排危除险措施,逐步减缓地质灾害风险。

专栏 3

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继续推进山洪灾害防治、病险防洪堤、泄洪渠除险加固工作。加强对水利设施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水利设施安全运行。

第五章 提升应急救援救灾能力

第一节 提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指挥协调体系,健全自然灾害分级响应机制,加强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优化资源调配,强化力量协同,提升转移安置、人员搜救、社会救助、心理疏导、应急通信等应急处置能力,实现科学救援、精准救援、高效救援。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及时总结梳理、分析研判、查找漏洞、补齐短板。调整优化与我县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灾害应急救助、过渡期救助、倒损民房恢复重建、旱灾和冬春生活救助等政策,稳步提升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科学开展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发布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第二节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消防综合救援队伍建设,整合资源、健全快速调动机制、强化救援人员配置、装备配备、日常训练、后勤保障标准化建设,优化救援力量布局,提升事故灾害快速精准应急救援能力。依托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拓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的专业处置能力。加强行业领域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统筹规划专业应急队伍的种类、数量、层次、布局,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的专业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实战演练,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加快配备地质地震灾害救援、抗洪抢险、特勤保障、通信保障、重型机械工程等先进适用关键装备,实施装备模块化储存和快速机动运输。

第三节 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根据区域风险情况和灾情特点,统筹布局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储备规模和仓储布点,建成自治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使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品种、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建立县级储备和乡镇场储备相互补充、政府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互结合、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互衔接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统一指挥、资源共享、调度灵活、配送快捷的应急物资智能调配体系,物资分发精准性和时效性显著提高。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物资储备,大力倡导家庭层面物资储备,社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快速提升,社会征用补偿和物资捐赠高效规范。

第四节 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加快推动各乡镇场制定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完善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力量资源调配,切实做好转移安置、人员搜救、社会救助和心理疏导等抢险救援工作。建立完善自然灾害评估制度,科学开展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加大恢复重建监管力度,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恢复重建能力。

第六章 提升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能力

第一节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争取易发生灾害的乡镇场配备先进适用装备和各类救援救灾装备。加快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提升,根据实际职能和任务进行扩展,加快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加强监测预警、应急通信、专用车辆、人员搜救、森林灭火等装备和产品的配备提升乡镇场对报灾系统的使用率

第二节 强化防灾减灾人才保障

推动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强化涉灾部门领导干部的灾害管理培训,提高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根据综合减灾、监测预警、灾害防控和应急救援等一系列防灾减灾的需要,依托人才援疆、联合共建、交流合作等形式,培养一批理念先进、经验丰富、业务精通、技术精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防灾减灾人才教育,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招录协调机制,培养多层次防灾减灾研究及应用型人才。充实高层次防灾减灾专家咨询队伍,建立完善专家信息库,健全专家参与防灾减灾的工作机制。

第七章 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

第一节 加强城乡基层基础建设

健全乡镇应急组织体系,推进乡村防灾减灾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行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支持引导村社区开展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常态化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隐患长效防控机制。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建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分级培训和动态管理。健全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强化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演练,组织公众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不断夯实群防群治基础。

健全城市安全制度体系,提高城市建筑和公共设施的抗灾能力。强化农村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农村安全隐患长效防控机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大力提高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抗灾能力。科学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在多灾易灾乡镇场实施应急避难场所达标提升工程。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震排查。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建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倡导家庭层面应急物资储备。

第二节 提升科普宣传教育能力

推进自治县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各乡镇场建设一批集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科普馆。加强防灾减灾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开发适用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和学习教材。继续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全县各中小学校宣传教育当中,鼓励开发使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教学,实现在校学生全面普及。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等节点,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抖音等新兴媒体,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说、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推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第三节 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政策,积极培育专业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组织,规范社会组织、志愿者、爱心企业、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力量参与现场救援、款物捐赠、物资发放、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强化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适合自治实际需求的巨灾保险机制,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完善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完善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服务指导目录,推动防灾减灾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积极支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促进防灾减灾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先进技术装备的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第八章 实施综合防灾减灾工程

第一节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根据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利用各行业部门的监测手段,拓宽信息自动化、智能化采集渠道,构建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农业灾害等监测感知网络。融合各涉灾部门动态监测数据,实施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及信息化专项工程,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模型,强化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重大风险早期精准识别、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研判,提升灾害风险长中短临预报预警精确度,优化多手段、多渠道、多受众的灾害预警全天候信息发布系统。

完成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区护林防火预警及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林区火灾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完善消防队伍战勤保障体制机制,增强战勤保障能力。加强消防专业人员对地方半专业扑火队联动、联训、联演、联战机制,强化地方半专业扑火队能力提升,建设健全焉耆县消防救援队灭火救援装备体系建设,改善实战救援装备薄弱环节,提高灭火救援装备水平,达到高精尖装备水平切实增强灭火救援实战能力。

对地震易发区居民住宅、学校、医院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电信网络、防洪堤、危险化学品厂库、重要军事设施开展抗震能力调查、鉴定、评估和加固,到2023年,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严重不足的房屋设施抗震加固,2025年,基本消减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全面提升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防灾能力。

第二节 应急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建设自治县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应急装备物资、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对应急队伍进行分级分类和力量评估,开展应急抢险救援队伍装备物资配置、路线时间规划等关键功能研发及应用,对应急装备配置、供能、推广和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拨、运输、发放、回收等各环节全生命周期进行信息化管理,争取实现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灾时指挥和公众查询功能。

第三节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条件,盘活域内可用资源,依托新建小区、公共绿地、广场、体育场馆和学校操场等,采取确认、修缮、加固、拓展功能等方式,规范标识设置,加强设施配套,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对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每个应急避难场所都有指引标识、物资储备、供水、环卫、供电、通信、疏散通道等必要的应急设施。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气象灾害精密监测体系,根据自治县实际优先在河道、景区、灾害多发区增加布设微型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湿度监测站、闪电定位仪等地面观测设备。加强天地空协同气象观测,应用网络化智能识别技术,逐步实现地面、高空和空间等多种观测手段的互联互通。建设无缝隙智能化的气象灾害精准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气象灾害智能预报业务平台,提升多灾种预报预测能力。构建智慧化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立大数据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面向交通、发改(能源)、农业、旅游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第五节地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为提高地震灾害预警能力,在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机关逐步安装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终端设备,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定时间内发出地震预警信息,描述地震烈度和等级,为受影响区域提供期望获得的提前警告,以便人员和自动化系统可以采取行动预防潜在的损害,为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保障,提升地震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服务能力。

自然灾害防御重点工程

实施霍拉山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造林与生态修复,完善和修复基干防护林带。持续推进霍拉沟中小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加强生态恢复力度。持续开展森林草原防、光肩星天牛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苇区蝗虫和草原鼠害的防治工作,加强生态恢复力度,降低各类灾害经济损失

专栏 4

配合巴州完成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焉耆县国有林区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病虫害飞机防治项目,对县域内林木病害进行统防统治。

防汛抗旱水利基础工程。实施防洪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继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开展七个星镇的防洪渠加固和城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 5

完成防洪工程建设项目,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备用井(抗旱井)工程,建设提升自治县应对旱情处置能力,能够有效应对旱灾,切实保障群众安全饮用水,增强应对旱灾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资源,优化物资储备空间布局,推动交通不便或易情影响的乡镇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仓储设施设备配置、提升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以及标准化改造。推进各乡镇场储备满足本行政区域启动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并留有安全冗余。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培训工程

实施县级和各乡镇场应急科普教育建设,科普馆是群众提升公共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先进的应急产品技术应用、提升应急自救互救技能的专业场所。采取场景式+情景式方式,完善真实三维环境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设施、沉浸式体验设施、应急自救互救技能演示和训练设施配套,模拟地震、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应急场景,扩大覆盖面,增强科普宣教的参与性、互动性、针对性。推动科技场馆、教育基地、灾害事故遗址等阵地设施设立应急科普宣教专区。利用新媒体、虚拟社区、移动客户端等载体,面向不同社会群体,推送科普读物、动漫、游戏、影视剧等防灾减灾公众教育系列产品。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建设,健全、乡镇、村(社区)三级综合联动、协同配合、科学高效、全面覆盖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灾害应急救助协同机制,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第二节 加强资金保障

将防灾减灾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将防灾减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使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的多元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支持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资金统筹,强化资金使用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节 做好规划衔接

各部门要做好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好存量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充分考虑各类危险源、重点目标、应急避难场所等因素,统筹安排应对防灾减灾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激励和惩戒机制,明确各方责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规划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关联稿件: